心脾两虚八卦象数,心脾两虚证的辩证依据是?
心脾两虚证的辩证依据是?
心脾两虚是指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共存的症候,多由饮食不节,劳倦伤脾,或思虑过度,暗耗阴血,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引起,常见于虚劳,心悸,怔忡,不寐,健忘,眩晕,血证,也可见于现代医学诊断的贫血,紫癫,功能性子宫出血,心律失常,心肌炎等疾病。临床多表现为心悸怔忡,失眠多梦,头晕健忘,纳差腹胀,神疲乏力,便溏出血或皮下紫斑,女子月经量少色淡,淋漓不尽,面色萎黄,舌淡脉细弱。
什么是象数?难懂的问题。
八卦象数疗法与中医均源于《周易》,而且与之一脉相承。为此,八卦象数疗法必须坚持阴阳五行学说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原则。
辨证,就是分析、辨别疾病的证候。
证,即证候,是由一系列症状所组成的,如发热、口渴,大便秘结、舌苔黄等症状,以单独一个症状来说,是不能反映疾病的性质的,但是结合在一起,它们就能共同反映疾病的性质——热症。
辨证与施治,是八卦象数疗法理、法、方在临床上具体运用中,最重要的两个环节。
辨证是认识疾病,施治是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。
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同时,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,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。
辨证的方法有多种,但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方法。疾病的种类繁多,症状千变万化,
但是就人体的整体反映来说,疾病的类别,不属于阴,便属于阳;
疾病的部位,不属于表,便属于里;
疾病的性质,不属于热,便属于寒;
邪正的盛衰,不属于虚,便属于实;
均可归纳为阴、阳、表、里、热、虚、实八类证候。
八纲是对立统一,是互相联系的。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,而阴阳又是其中的总纲。
在辨证的基础上,采取相应的补泻原则,即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,介于虚、实两者之间的证候,即用“平补平泻”。在八卦象数疗法中,即概括为“母子补泻法”。
所谓“母子补泻法”,即“母生我为补”,“我生子为泻”,当“我”介于虚、实之间时,可平补平泻,以振奋本脏腑组织的气机。
如肺气虚,一般可配方为720。方中7为艮土母,2为竞金子(我)。此方为艮土母生竞金子,即母生我,以补我之气虚;
若肺实,一般可配方为260或2600(如湿邪盛取奇数0,反之取偶数0)。
方中2为兑金我,6为坎水子,故此方为我生坎水6,以泻我之实。如肺(我)处于虚实难辨之时,即取本脏之象数2,以平补平泻,以振本脏,即取方为20。
上述“母子补泻法”是对于病变之脏腑而言。
当人体脏腑组织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,其五行生克有序,即生中有克,克中有生,寓阴阳平衡于生克之中。
在这种正常生理状态下,常默念某一象数配方,可加速其生克制化过程而健身。
如配方为820默念,可加速成健脾益气之效;
从五行的生克关系而言,820为土生金,其中坤土母8虽生兑金子2似伤气,但同时坤土母亦被生;
即“生我”,“我生”;同时也蕴含着“我克”,“克我”。
如此处于生中有制,制中有生(即顺次相生,隔位相克),周而复始,循环无尽,自我调节,动态平衡。
又,兑金2为肺,司一身之气,自然包括脾之气,故兑金2之气得补,脾气自生。
反之,机体某一脏腑组织有病变,而脾肺处于相对正常状态下,酌情配用820,或80,或20,往往可健脾益气,或振奋本脏腑之气,以加速病愈之效。
故在施以“母子补泻法”时,配方过程中,酌情配用相对正常脏腑的象数,以图捷效。
综上所述,对病变之脏腑而言,可由于五行之气的某一行处于太过或不及,其默念的象数配方贯以“母子补泻法”,损其有余,补其不足。对正常脏腑而言,所默念的象数配方,可加速其生克制化之力。
在施以“母子补泻法”的过程中,也要注意“标本缓急”,“标本兼顾”,“同病异治”“异病同治”等原则。
所谓标本,一般地说,症状为标,病因为本;病邪为标,正气为本。
如脾肾虚引起的腹部冷痛,下利清谷,五更泄泻,水肿等,一般不属于急症,应以“缓则治其本”,即以温补脾肾为本。
故一般象数配方为650.80。方中650益肾阳,8振脾气,以达温补脾肾之阳,扶正祛邪之目的。
反之,如以症状为主的剧痛、尿闭、昏迷等,应先治症,然后再治因。但亦可标本兼顾。
所谓“同病异治”就是同一疾病,由于病人体质不同,诱发疾病的因素不同,疾病发展的阶段不同,因而表现的症状和症型不同,也就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。
如同是耳鸣、耳聋,也有虚、实之别;虚证多见头晕、眼花、腰背酸痛、神倦、脉细等一派肾虚症状,故应补肾。其象数配方一般为260;为兑金生肾水。
实证多见头胀、鼻塞、口苦、咽干、胁痛、苔腻、脉滑数等一派肝胆火盛症状,故可清泄肝经;一般可配方为4300,木生火,即“同病异治”。
“异病同治”是不同的病,表现不同,但是当发生疾病的本质相同时,可使用相同的方式治疗。如脾气虚引起的久泄、脱肛、子宫脱垂等,虽然其病症的表现不同,但其发病的本质相同——脾虚引起,为此均以健脾之法治之。其象数配方一般可为380.20,以健脾益气。即“异病同治”。
总之,要遵循“法于阴阳,合于数术”,辨证施以“母子补泻法”。
怎样判定自己是“心脾两虚”?
心脾两虚 病证名。指心脾两脏气血虚弱的病变。主要证候有心悸怔忡、失眠多梦、健忘、食少、便溏、倦怠乏力、或见崩漏、便血、皮下出血、舌淡、脉细弱。可见于贫血、紫癜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。治宜补气摄血
什么是心脾两虚,它和阴虚火旺有什么区别?
心脾两虚简介分享到
心脾两虚证是心血不足,脾气虚弱所致的病证。多由饮食不节,劳倦伤脾,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,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引起。 本证以心血虚、脾气虚为特征。心血虚,心失所养,则心悸怔忡;心神不宁,则失眠多梦。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头目,则眩晕健忘。脾气虚弱,运化无力,则面色不华,食欲不振,腹胀便溏,神疲乏力。气血两虚则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,舌淡,脉细弱。临床以心悸失眠,纳差腹胀,便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。心脾两虚证,广义包括心脾气虚,心脾阴虚,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。由于心主血,脾主运化,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,脾气虚弱者为常见。
什么是心脾两虚?
心脾两虚
心脾两虚,是指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共存的证候。以心悸怔忡、失眠多梦、健忘、食少、腹胀、大便稀溏、倦怠乏力、或见崩漏、便血、皮下出血、舌淡、脉细弱等为主要表现。
本证常见于虚劳、心悸、怔忡、不寐、健忘、眩晕、血证,也可见于现代医学诊断的贫血、紫癜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、心律失常、心肌炎等疾病。